茶缘追忆怀念英雄——追记全国劳模、核桃坝村原党支部书记何殿伦传奇人

贵州黑茶传承人赵双宁追记全国劳模、核桃坝村原党支部书记何殿伦传奇人

这是一座比周边丘陵稍显突兀的小山。

密密的松树下,有一座高仅齐滕的坟墓。此墓用4块大石板干砌而成,也没有一字碑文。墓前摆放着一束鲜花,花儿大概才放几天,有着被雨水淋湿的痕迹。

蝉儿忽而低鸣,松林更显幽静。这里长眠着一位传奇之人。他叫何殿伦—-天安门上观礼人 。

1928年初春,何殿伦在核桃坝的一间小木屋里,第一次睁开了眼睛。以后40多年间,这双眼睛见到的,一直是两个字:贫穷。

到处是黄土,深厚,亲切,较为平坦。但严重缺水。一首民谣,对这个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勾勒道:“核桃坝,几道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男的长大往外跑,女的不肯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

1963年,何殿伦担任了核桃坝大队党支部书记。他要让全大队告别红苕包谷饭,再告别贫穷。他找班子成员统一思想:治水。

建个水轮泵,这如今的小菜一碟,40多年前却是天大新鲜事儿,非议峰起。从祖太公在这里燃起第一堆篝火,祖祖辈辈就和水斗了几百年,也没斗赢,何况要把湄江水牵到几十丈高的山上,谈何容易!

何殿伦听了,只是一笑。

d6

工程于1965年冬动工。他上下张罗忙里忙外,既要筹划资金、物资和劳力的调配,又要想法争取上下左右支持,还得时常亲自抬石挑沙。数九严冬,河风如刀河水也如刀,割得人脚手生疼,地面也结冰几公分。何殿伦叫人用生姜和辣椒,烧了几盆汤,他盛了一碗,一口干掉,说:“我先上!”就抡起铁镐跳进了基坑里。接着,副支书张顺科也跳了下来,其他人也跳了下来。就这样,苦战一冬春,累计97天,工程如期竣工。

1966年4月,清亮的湄江水,第一次按照人的意志爬上了核桃坝的山坡。看到哗哗的水流,许多老农哭了。当年,核桃坝人第一次尝到了稻米的滋味。

这年国庆节,何殿伦应邀到北京出席天安门观礼,还和毛泽东主席合了影。他家堂屋正中,就挂有这张照片,还有他与江泽民的合影,有他出席党的十四大时全体代表的合影,有他出席全国劳模表彰会的合影,有聂卫平“天下第一老茶农”的题词,有何士光“苦尽甘来”的题词…… 卅载风云一茶叶  水来了,贫困后退了一步。但,绝大多数乡亲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着。

何殿伦苦思破题之策。他率全村种过药材,办过木制品厂、保力板厂、重晶石厂,都没成功。他苦恼。他焦急。

机会来了。1979年,省茶科所培育出一批新的茶树良种,要找一些村子试种和推广,却被谢绝了。何殿伦闻讯,逐一找了该所专家汪桓武、赵翠英夫妇和纪德禄、刘启智、安永政说:到我这来!

他开了个支委会,要求大家都来种茶。但好些人不敢表态,最后才落实了3亩,其中有何殿伦全部搭上的自家2.7亩自留地、饲料地。他还对专家说:你们就拿核桃坝当基地吧,吃住都在我家!

1980年起,核桃坝全部实行了田地包干到户,何殿伦见人就动员种茶,尽管他“嘴巴讲起泡,人家只一笑”。他就几次开起支委会,最后形成决定:支委成员人人种;每个党员都要种;每个党员带4户;每个小队长带3户。特别还定了个土办法:全大队谁家添人进口都要种茶,添几人种几亩。他的理由是:“别人走得通的路,我们要走,别人走不通的,我们也要想法走通!”

消息传出,又是一片反对之声。胞弟何德国见哥哥要逼他种茶,气得到处嚷:天不平,地不平,何殿伦逼人种茶逼死人。

何殿伦仍不气馁,仍是见人就劝种茶。他孤注一掷,带头将自家16亩地全都种了茶,其中8亩用来育苗。由于精心管护,他的茶叶第三年就可开采,就请专家教制名优茶和大众茶,借到省城和北京开会,揣上茶叶叫卖,从火车上一直卖到天安门。

风波来了。几年后,由于核桃坝将几个山坡的疏林地挖来种了茶,公社领导多次批评这是“毁林种茶”,何殿伦却你批你的,我干我的,有时又顶撞说:“难道你要叫核桃坝人,守着几根青杠树饿死?茶也是林嘛,而且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乡亲们群起种茶了,他又想到了办加工跑销售,提出了个口号:“家家农工商,户户奔小康”。他带领乡亲揣上用“核伦春”统一冠名的茶叶,走南闯北地吆喝起来。

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到遵义视察,听何殿伦汇报了核桃坝种茶致富情况,江泽民对他称赞说:你们是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

1996年,何殿伦卸任改当支委成员。成绩单是这样的:全村种茶1500多亩,家家种茶家家致富,人均纯收入25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茶致富村。 “共同致富才好,比如种李子……”

何殿伦经常启发先富的人家说:“我们要搞共同富裕才好。比如说,全村只有一家种李子的话,别人也要打来吃,你好拒绝么?大家都栽李子了,你这李子也就保住了”。他育的8亩茶苗,多数用来低价卖给别人和送人。有人算了算,他一年仅免费送给贫困户的茶苗,就价值上万元,受益者不仅有本村本镇,还有外乡外县的,有时别人说没揣钱来,他就笑道:拿去就是,只要家家种茶了,我就最高兴!在本村,七口之家的贫困户李顺江,得到何殿伦动员并年年赠送茶苗,现已有无性系茶园12亩,过上了小康日子,建了新楼房,告别了“天上下大雨,家中下小雨”的历史。

景国华家也想种茶,但连买锄头的钱都没有,何殿伦就给景家买去锄头,又赠送上万株茶苗,景国华从3亩茶起头,现已发展到20亩,还成了外村争聘的“二师傅”。

1985年秋,村民罗再明整好地要种茶,不巧却病倒了,何殿伦知道了,就到自家苗圃挖了几千株茶苗,亲自送去,分文不取,还帮罗家栽种。

何殿伦种茶出名后,近乡远县常请他去指导,他总是乐呵呵地赶去。2004年秋,他来到复兴镇随阳山村寨上组,动员农户种茶并义务指导。现该组36户家家种茶致了富,青年杨胜芳得到点拨,还办起了小型加工厂,第三年纯收入4万多元,今年上半年就达3万多元。2018年秋小杨一听说老人病故,马上驱车80里,赶去守了几夜灵,还在灵前哭道:“老人家,没有您,就没我的今天呀,您良心这么好,应再坐几年呀,我舍不得您走呀!”

如今核桃坝,户户成了小康人家。2008年,这个拥有807户3347人的村,共有茶园7100亩,人均达2.1亩,超过了何殿伦20多年前“人均一亩”的构想;人均茶叶纯收入达4800元,占总收入八成以上;现有省级茶叶龙头企业4家,还有小型茶叶加工厂100多个。2010年后,该村人均茶叶产值将突破1万元,这个享誉中国西部的茶叶专业村,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湄潭已有无数个核桃坝复制出来,处处茶海欢腾。湄潭60万亩生态茶园,8.8万户、35.1万茶农,538家茶企,无论种植规模还是加工水平,都名列全省榜首。但好多人都说,如果没有何殿伦当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打造出核桃坝这个榜样,并产生示范辐射效应的话,湄潭茶业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大好局面。

壮志刚酬身先死,长使茶农泪满襟 。何殿伦年老时。他似乎预感来日无多,就拼命多干工作。卸任后,他尽可能搞好传帮带,还对新支书陈廷明等人鼓劲说:“大胆工作,你们比我还干得好,比如你们的品牌意识就比我强,比如八几年我进中南海卖茶,就不知道要个收据,如今凭那收据就是品牌啊!”他常常帮新班子出谋划策,尤其为接待参观者挑大梁。

近几年,核桃坝每年接待参观考察者上万人次,有时一天就是好几批,何殿伦常常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我们要把真正的经验教训告诉别人,让全县全省涌现更多的核桃坝。”早些年,他就让当民办教师的妻子耿高琼卸职回家,也当起义务接待员,以致妻子失去了转为公办教师的机会。好几次,妻子见他时近下午了,还忙得吃不上饭,就致电嗔怪他说:你还要不要老命?何殿伦说“就回就回”,妻子再去电时,老何索性关了机。去年元月,村里遇上特大冰灾,何殿伦不顾妻儿劝阻,不顾随时可能跌倒,脚绑稻草,手拄拐棍,艰难步行200多米,看望了李忠碧等农户,又赶到村里的“湄江印象”茶叶公司。他对门卫说:辛苦你啦,缺什么就去我家拿。几个月后,他约上“湄江印象”负责人 赵双宁,花了半年多,走遍了全村1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到地里就谈有机茶规划,到农户家就谈品牌谈打算,到公司就谈市场谈旅游。赵双宁劝他歇歇,他说:我时间不多了,想抓紧做点事。

2008年8月底,何殿伦把妻子约到松林密密的郑家坡。他背对着坡,眼望前方水泥铺就的“致富路”,眼望路旁新建的几十栋“黔北民居”,他对妻子说:我死后,你要把我埋在这里,但墓门的朝向要斜点,我才好看到更宽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乡亲更加富裕。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何殿伦突患脑溢血昏倒在地,被人急送县医院,后又转至遵义市治疗。清醒时,他催促村干部说:不要为我耽搁,快回去忙你们的。他见到村里的“湄江印象”公司赵双宁,就从病床上撑起身子,说:“这次我是不消了;你们一定要把湄江印象办好,一定要带动全村人更富足……”

2008年10月12日,英雄何殿伦与世长辞。享年81岁。噩耗传出,无数的人惊呆了。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到何殿伦的灵堂。无数的人,为这个高尚的老人留下了热泪,特别是核桃坝的乡亲们,对于这位率领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老支书,更是悲痛万分,许多人哭得死活来。70岁的胡文昌,不顾风瘫多时,跛着脚,赶来了,85岁的周太元,拄着拐杖,赶来了……英雄遗体火化这天,村内外群众3000多人自发赶来,100多台私营车主义务赶来,运送乡亲去送老支书最后一程。一路上,哭声不断……  英雄不死。

在湄潭我拜谒何殿伦墓,敬献了鲜花。我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将鲜花,放在英雄那低矮的墓门前,生怕惊扰这位辛苦了一辈子的英雄的安息。春茶来临,我见到,何墓右前方几十米处,有一妇女在青青茶园采茶。她说:老支书是个大好人,我家这7亩茶园,就是他动员才种的,光去年就收入3万元,忘不了他的恩啊……

2019061803165823

现为黑茶制作的湄江印象负责人赵双宁,于1993年就师从于老茶人何殿伦,专门学习黑茶传统制作工艺。现对“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有了深入研究。公司已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边销茶定点企业、市级扶贫龙头企业、“湄潭手筑黑茶”县级、市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湄江印象黑茶已获得贵州省文化厅促进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一”工程的“特色文化产品”。其本人(赵双宁)是“湄潭手筑黑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在老茶人何殿伦数年亲身指导下,逐步开发出来“湄江印象”的“丹、碧、墨、玉、龙”五朵“金花”茯茶。对黔茶的推动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头作用,特别是对贵州黑茶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c2

追忆怀念老支书何殿伦,更深感我等责任重大,不辜负老人心愿,将茶做大做强,带动全村人更富足,甚至带动周边县及全省茶农致富,这是我们辈辈茶人一生的追求。

本文不代表 国际新闻网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ewsw.cn/china-news/2019/06/18/archives/3090

(3)
湄潭手筑黑茶的头像湄潭手筑黑茶信使号
上一篇 2019-06-18 07:35
下一篇 2019-06-18 11:3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