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8)

中国记录通讯社消息 2019年4月9日,由华侨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华侨华人蓝皮书重大工程启动八周年纪念暨《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8)》发布会在厦门举行。

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8)

根据调查,100%的华人知晓汉语是中国文化符号,94.6%的华人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符号,对汉语的喜欢率59.4%。77%的华人学过汉语,其中经常使用汉语的比例为72%。

华人对孔子的喜欢率(49.3%)比国人(74.1%)低24.8%,国人较喜欢孔子,而华人是在无所谓和较喜欢之间。华人对《论语》的知晓率(55.4%),比国人(88.6%)低33.2%。华人的《论语》阅读率(56.1%)比国人(90.4%)低34.3%。国人是读过一点,而华人是在从未读过和读过一点之间。对儒家价值观态度,华人对7项价值观赞同率比国人(94.0)低21.7%。

总体而言,新一代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比上一代有所衰退,也比不上生活在境内的国人。

调查对象对90个文化符号根据五级量表进行选择,结果显示东南亚华人高认知度项目比例为30.01%, 中等认知度项目占比为24.09%, 低认知度项目则为45.90%。调查对象对近五成的文化项目没有太多了解,高认知度的文化项目仅占到三成。东南亚华人对九类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3(中等认知度,比较了解)的仅有饮食类、节俗类和美德类。

其中节俗类平均数最高(3.48), 其次是美德类 (3.22),再次是饮食类 (3.05); 其他六类中,科技类平均数低于2(1.87), 然后是中医类 (2.31), 文学类、 艺术类、 建筑类和工艺类平均数则介于2.5和3之间。

在国家和国民方面,有高达76.8%的东南亚华人对中国抱持正面态度,也有49.2%的东南亚华人对中国国民持有正向看法。

在科技与文教方面,高达92.6%的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科技形象抱持肯定态度,有76.4%的东南亚华人对中国文化形象持正面看法, 还有75%的东南亚华人对中国教育持正面看法。

在经济和环境方面,高达92.8%的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经济形象持肯定态度,有55.8%的东南亚华人对中国产品形象持正面态度,还有54.8%的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环境持正面态度。

在军政和外交方面,对于中国的军事、 政治和外交形象,分别有79.6%、71.4%和72.4%的东南亚华人持有正向的评价。在国家整体影响力方面,高达93.6%的东南亚华人同意中国对世界有很大或相当的影响力,有高达92.4%的东南亚华人同意中国对自己国家也有相当的影响力。

东南亚华人多数认可中国是“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77.6%),这符合中国的典型特点。至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东南亚华人普遍抱持乐观态度,在影响力方面,他们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增强(86%);在外交方面,他们也认为中国将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贡献(71.4%)。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普遍认同经济方面,中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82.5%),这个比例超过认同中国将继续维持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比例,可见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充满信心。

从目前对东南亚家族企业关于家族接班传承安排的态度调查可以看出,他们对接班安排的做法持正面态度。有74%的企业问卷回答者认为,领导接班传承是企业长期成长策略的重要规划,17%则不认为重要。

同时,66%的企业认为消费者或投资者对有传承计划安排的家族企业会比较有信心,但有22%不同意。

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8)

此外,有71%的企业回答者认为家族企业有接班安排比较容易吸引投资,但有20%不以为然。足见有接班传承安排的家族企业更可能产生正面效应。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只考虑传统因素的影响对现今的双边贸易而言远远不够,必须重视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

文化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消除的,但华侨华人通过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华侨团体,可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国家间的文化合作,从而加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推动文化融合,缩小文化差异,使得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双边贸易更为畅通。

新加坡不同种族混居、不同宗教信仰共存的局面是历史现实造就的,同时也是新加坡历届政府有意为之的结果,而这恰好为不同宗教信仰的价值观的趋同提供了可能性。

这种价值观扩散基础上的趋同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管束,为了社会安定与和谐所采取的国家管理举措,不仅仅是治理理性的需要,它所反映的其实是一种更加深邃的人类智慧。种族和谐与宗教和谐政策的背后有着深厚的价值观基础,而且这种基础源于东方智慧,源于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中“和”的价值观。

根据蒙古国劳动就业部门2017年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根据就业许可,有82个国家的5938名外国人在蒙古国就业,华人华侨在蒙古的就业人数占所有外国人的34.4%,名列第一位。

如按照职业进行分类,根据华人进入蒙古的数量和其他资料可推测华人在蒙古国从事的职业主要是矿业和勘探、建筑、教育、加工厂、批发和零售业及技术工人。2017年之前的10年,中国对蒙古累计投资超过40亿美元,占蒙古吸收外资投资额的30%,中企在蒙古直接参与了矿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建设各个领域,为蒙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为蒙古华侨华人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相比其他族群,由于华人人口转变较早出现,生育率下降较快,在较长时期内,马来西亚各主要族群中华人仍将保持生育率的低位。在新增人口不足的前提下,马来西亚华人比例将会继续下降。

但伴随着马来人人口转变进程的推进和生育率的下降,华人与马来人人口转变进程的差异将逐步缩小,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比例下降速度将趋于放缓,形成人口比例缓慢下降的趋势。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公布的人口中长期预测结果,至2020年,马来西亚华人人口预计将增长至694.7万人,在马来西亚国民中的比例将降至22.8%,同时马来人将以平均超过1.5%的增长率增加到2106.6万人,人口比重增长至69.1%。

至2030年,马来西亚华人总人口数预计为730.99万人,在马来西亚国民中的比例降至21.3,与此同时,马来人人口将以低于1.5%的平均增长率增长至2424.6万人,在马来西亚国民中的比例将增长至70.7%。

至2040年,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数以低增长率或零增长率增加至747万人,占马来西亚国民总数的20%,马来人人口数约为2693.1,占马来西亚国民总数的72.1%。

在东南亚诸国中,菲律宾距离我国东南沿海最近,在明朝中后期成为闽南人移民海外的主要目的地,形成了菲华社会里闽南人占绝对优势的人口结构,也造就了中国与菲律宾之间一条通畅的移民通道。

几百年来,以闽南人为主体的华侨华人在中菲之间往来,不仅把中国的文化带到菲律宾,丰富了菲律宾的文化,而且把西方化的菲律宾文化带回中国,推进了闽南侨乡的近代化。

中菲文化交流,历经几百年,双方在接触中相互借鉴,互通有无,极大地丰富了原有文化的内容。2016年6月杜特尔特总统执政以来,中菲关系走出低谷,日益向好,双边合作加速推进,双方在经贸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正全面展开,前景值得期待。

发布者:采编中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inewsw.cn/china-news/2019/04/09/archives/1291

(0)
采编中心的头像采编中心i媒体
上一篇 2019-04-09 09:12
下一篇 2019-04-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