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从江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孕生于民间、扎根于乡土、发展于传承、展示于舞台、芬芳于世界、回馈于乡民,多措并举传承保护和弘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了“从江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
据统计,目前从江县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项,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项,其中侗族大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贵州省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大县。
如何让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中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双重效益,近年来,从江县把培养民间传承人作为一项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内容来抓,通过开展全县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及民族民间艺人普查工作,挖掘、培养全县民族民间优秀人才,对各类非遗项目传承人才建立档案,出台管理办法明确工作任务,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自2010年开始,从江县先后在民间扶持组建了310多个民族文艺队,弘扬本民族文化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13年,该县的谷坪乡还开展了“寻找最美文化传承人”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至2012年,从江县先后成立了苗学会、侗学会,组织人员收集、整理该县两个主体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民族文化资源;2013年,从江县侗学会还成功承办了全国性的侗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等。这些对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发挥了积极作用。
培育“保护区”接好“传承链”,是从江县多年来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走出来的成功经验。多年来,从江县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兴办特色教育,结下累累硕果,让校园成为民族文化“保护区”和“传承链”。组织相关部门部门把当地各民族优秀的民族风情、民族建筑、民间歌舞戏曲、传统民族工艺等民族文化编写成教材发放到各中小学校,建立民族文化进课堂试点学校,把当地各民族的歌舞类、技艺类、民族体育类共3大类50多个内容列为民族文化传承项目,聘请相应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传教授课。
与此同时,从江县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弘扬积极搭建民间舞台,通过开展各种非遗文化活动营造全民重视非遗、支持非遗、参与非遗的挖掘、保护、传承、弘扬的良好社会氛围。除了每年组织文艺队伍送戏下乡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和利用民族节日支持引导各地举办非遗文化活动外,每年春节从江县还开展“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中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三月,从江县岜沙苗寨围绕文旅深度融合的旅游发展思路,举办了“云上月亮”刺绣、竹编、芦笙舞非遗技艺大赛活动,吸引数十名苗家绣娘、民间工匠艺人参与到非遗传承比赛活动中。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江县都开展声势浩大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期间通过非遗剧目展演,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图片展、周末非遗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宣传展示从江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丰硕成果,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此外,从江县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围绕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大县这一目标,加强对“非遗”项目申报和普查保护工作力度,把这项工作列入地方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加大对民族村寨文化遗产普查基础上,对各民族的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及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和有关自然界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等等,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搜集整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通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从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项目申报工作取得令人羡慕的成果。据统计,除了侗族大歌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外,目前从江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6项,省级28项,州级36项目,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1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8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4名。(杨明)
编辑:王玉伦
本文不代表 国际新闻网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ewsw.cn/china-news/2023/07/14/archives/2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