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如何创新发展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作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不仅使老少边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得以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开辟了我国文化扶贫事业的新路径,体现了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奔向小康生活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后,发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是要求也是需求,其中,政府高度重视是保证,培育特色品牌是目标,培养带头人是根本,讲好脱贫故事是重点,拓展销售渠道是关键,广泛宣传引导是支撑。

2017年5月文化部印发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依托具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在贫困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并予以引导性资金扶持,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带动非遗传承人群增收致富。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等有关文化部门和相关企业,通过非遗保护传承、文艺文化宣传等形式与脱贫攻坚融合。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正式推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支持各地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以各类文学艺术创作为载体,依托非遗项目,设立了一批特色鲜明、带贫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19年,又印发了《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政策扶持,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纳入产业、就业等各项扶贫政策支持范围,按照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遴选程序和标准,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培学员中,遴选一批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加大扶持力度,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就是维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明,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非遗就业工坊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如何用好政策,守正创新,推动非遗就业工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抓好五个方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力,全方位利用好我们的文化资源,赋予非遗就业工坊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更有质量地推动非遗就业工坊的发展。

一、优化顶层设计,力促非遗就业工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从完善评估手段着手,运用大数据来统计、研判、分析非遗就业工坊的带贫致富作用。根据非遗项目的独特属性和地区资源禀赋,审慎评估非遗就业工坊项目的可行性,科学制定非遗就业工坊建设发展规划,让非遗就业工坊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更稳、行得更远。二是完善非遗就业工坊建设管理的规约。三是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推进非遗就业工坊建设发展体制机制。以非遗衍生链条为核心,明确文化和旅游、乡村振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同责任,联合更多的领域和地区,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传承人、村落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完善的培育体系和机制。

二、创新发展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非遗就业工坊发展实践

一是增强脱贫地区民众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加大对身边人身边事等典型宣传教育,积极扭转脱贫地区民众轻视、忽略本地非遗文化开发的错误观念,增强其对非遗文化符号意义和非遗致富价值的认识,进而通过非遗扶贫符号引出文化故事,通过文化故事打造中国商品品牌,通过中国商品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脱贫攻坚故事,从而培育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推动民众积极参与非遗就业工坊发展,实现自力更生和共同富裕,达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形象、促进国际减贫合作交流的终极目标。二是创新非遗开发和非遗就业工坊发展思路。牢固树立保护先于开发、开发助于保护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正确处理好保护和传承、传承和开发、开发和利用、利用和弘扬、弘扬和参与、参与和特色等关系,敢于突破“从一而终”的思维定势和“一成不变”的传统经验束缚,善于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而创新观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进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保非遗就业工坊发展效果更好。三是增加科技含量,提升品质和扩大规模。以实现非遗生产智能化、产品产业化、销售电商化为目标,大力实施“智能+数字技术制造”“互联网+制造”“电商换市”等新一轮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探索“外部资源引入+内部企业对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做大做强非遗产品研发、生产、展示、销售、反馈等渠道,扩大非遗就业工坊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

三、注重产业关联,积极构建多产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进的非遗就业工坊发展新格局

一是深化非遗就业工坊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把非遗就业工坊发展纳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线路布局中统筹谋划,充分发挥非遗开发、非遗就业工坊的文化创意、商品制造、市场交易、旅游娱乐等功能,推动其在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的同时,助推旅游经济快速融合发展。二是推动非遗就业工坊与其他产业良性互动。深化“非遗项目+传承人+就业工坊(基地)”“传承人+合作社(协会)”“就业工坊(基地)+农户”等模式,发挥“非遗+”效应,大力延伸非遗扶贫开发、非遗就业工坊发展链条,推动实现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现代特色农业的有效衔接,形成非遗就业工坊与其他扶贫产业共建格局。

四、强化市场开拓,切实提高非遗就业工坊竞争力

一是鼓励企业自创品牌。完善非遗就业工坊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对有创牌潜力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梳理排队,引入专业辅导培训机构,实行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做大做强一批品牌企业。支持重点优势非遗就业工坊依托品牌优势,整合无牌、贴牌非遗就业工坊的生产能力,加快形成一批拥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二是搭建多样化产品销售平台。大力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活动,组织非遗就业工坊参与各级各类展会和品牌营销活动。通过引进有品牌、渠道、用户的知名电商企业和相关企业,以及APP软件采取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多种形式,扩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传统工艺产品的销售渠道。

五、加强人才建设,推动实现非遗就业工坊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非遗就业工坊传承人培训。坚持常态培训提升与订单精准培训、自主培养与外援引进相结合,积极与高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合作,通过实施非遗职业教育工程、非遗进校园活动,或开设课程培养传承人和后备人才,或邀请专家为项目参与人员进行培训。依托国家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邀请学员进行以学带学活动,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鼓励民间举行传统技艺比赛、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提升传承人技艺水平。二是强化非遗就业工坊带头人培养。积极支持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优秀非遗传承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头人参与深度研培及交流、展示、传播等活动,提高保护传承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优先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培计划学员中,遴选培养一批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加大培养扶持力度,提升带贫益贫水平。三是提升非遗就业工坊技术水平。积极扩大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组织开展非遗专家、设计师、代表性传承人进非遗工坊活动,帮助其解决工艺难题,改善产品设计,提升整体品质,对接市场需求。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发挥出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强劲底蕴,将激励农村广大群众勤劳致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编辑:王玉伦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刘晓山(作者系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副司长)

本文不代表 国际新闻网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newsw.cn/china-news/2021/12/05/archives/14281

(0)
国际新闻网的头像国际新闻网国际新闻网中文版
上一篇 2021-12-05 17:32
下一篇 2021-12-06 08:19

相关推荐